形态描述
主要性状 体长,侧扁,头后背部稍隆起。头中等大,头长与体高几相等。口端位,下颌稍突出,比上颌略长,口裂向上倾斜,后延至鼻孔后缘垂直线之下方。无须。眼小,位于头的前部。下咽齿3行,齿端呈不明显的钩状。鳃耙17-19。鳞小,侧线鳞 。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腹稜。背鳍条3,7,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后,第三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。臀鳍条3,18-22,无硬刺。鳔3室。体背及头背面呈黄灰色,体侧下半部和腹面银白色,背鳍灰褐色,胸、腹、臀鳍均为浅黄色,微带红,尾鳍的上下叶呈鲜红色。
生活习性 多生活于缓流水较大型的湖泊中,栖息在水的中、上层,行动迅速,为凶猛鱼类,喜追捕小鱼,且成群生活。秋季往往由浅水湖泊进入河流深水处或迁至大湖深水处越冬。
生活习性 多生活于缓流水较大型的湖泊中,栖息在水的中、上层,行动迅速,为凶猛鱼类,喜追捕小鱼,且成群生活。秋季往往由浅水湖泊进入河流深水处或迁至大湖深水处越冬。
生物学
生殖 在生殖季节,雄鱼的头部、背部和胸腹面,以及胸鳍外侧均布满有珠星,雌鱼则无此构造。长江一带蒙古红鲌的产卵期,一般在5-7月间,大批集中在5月到6月上旬。黑龙江一带,依记载是在6月半以后开始。产卵时要求的水温为21℃以上,但在北方则水温达到16℃时即开始产卵。产卵场所一般在流水中,或静水湖泊有山洪灌入地点。卵具粘性,白色透明,分批产出,卵径为1毫米上下,排出后粘附于杂草或其它物体上,但粘性不强,易脱。全长为630毫米的雌鱼可产卵60万粒。在湖北梁子湖雌鱼全长260毫米,雄鱼全长230毫米时始达性成熟。通常发现天然水体中雌鱼比雄鱼数量为多。
年龄和生长 是一种较大型的鱼类,最大可达重6市斤,各地渔获中,常见者为0.5-1市斤。生长速度较翘嘴红鲌为慢,与青梢红鲌相近。以2冬龄、3冬龄的生长最快。据20尾鱼的鳞片分析:1冬龄鱼体长135-188毫米,体重为30.5-84克,2冬龄鱼体长247-258毫米,体重为108-205克,3冬龄鱼体长286-320毫米,体重为304-375克,4冬龄鱼体长344-390毫米,体重为460-906克。通常雌鱼的个体较雄鱼为大。
年龄和生长 是一种较大型的鱼类,最大可达重6市斤,各地渔获中,常见者为0.5-1市斤。生长速度较翘嘴红鲌为慢,与青梢红鲌相近。以2冬龄、3冬龄的生长最快。据20尾鱼的鳞片分析:1冬龄鱼体长135-188毫米,体重为30.5-84克,2冬龄鱼体长247-258毫米,体重为108-205克,3冬龄鱼体长286-320毫米,体重为304-375克,4冬龄鱼体长344-390毫米,体重为460-906克。通常雌鱼的个体较雄鱼为大。
生境信息
生活习性 多生活于缓流水较大型的湖泊中,栖息在水的中、上层,行动迅速,为凶猛鱼类,喜追捕小鱼,且成群生活。秋季往往由浅水湖泊进入河流深水处或迁至大湖深水处越冬。
食性 属肉食性鱼类。食性在大小不同的个体中有显著的差异,全长在200毫米以下的个体,以食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,少数亦吞食水生昆虫、虾及小鱼。而200毫米以上的个体,主要摄食小鱼、虾和水生昆虫,也食少量的高等植物和其它甲壳类。在它们所捕食的鱼类中常见的有■、■类、■虎鱼、■条、鲚等小型鱼类。但在它们的肠管中也常见到有少量其它经济鱼类的鱼苗。在产卵期中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。在放养湖泊中,半市斤重左右的蒙古红鲌可吃2寸左右鳙、白鲢鱼种,1.5市斤重的可吃4寸左右的鳙、白鲢鱼种。
食性 属肉食性鱼类。食性在大小不同的个体中有显著的差异,全长在200毫米以下的个体,以食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,少数亦吞食水生昆虫、虾及小鱼。而200毫米以上的个体,主要摄食小鱼、虾和水生昆虫,也食少量的高等植物和其它甲壳类。在它们所捕食的鱼类中常见的有■、■类、■虎鱼、■条、鲚等小型鱼类。但在它们的肠管中也常见到有少量其它经济鱼类的鱼苗。在产卵期中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。在放养湖泊中,半市斤重左右的蒙古红鲌可吃2寸左右鳙、白鲢鱼种,1.5市斤重的可吃4寸左右的鳙、白鲢鱼种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为鲌鱼类中比较大型的经济鱼,分布极为广泛,我国各大河流及湖泊中均产此鱼,其天然产量也大,在天然捕捞中占一定的比重,经济价值较大。